根据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十二·五”期间将是我国深化改革开放,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我们将围绕省委八届十次全会和州委七届七次全会精神,结合文山州社会经济发展的总体战略和产业布局,明确学校定位,服务经济建设需要,抓好教学管理,进一步推进素质教育和教学改革,提升学校办学层次。本着立足当前,面向未来,促进学校持续稳步健康有效发展的原则,按照我校办学现状,制定“十二·五”发展规划。
一、“十二·五”时期的发展基础和面临的形势
(一)回顾“十一 · 五”期间的重要成就:
“十一·五”初期,我们遭遇了招生办学的低谷时期。2005年,招生人数不足300人,在校14个班级,在校生800人。社会化培训鉴定量不足2000人。在州委州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上级主管部门的支持和指导下,我们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制定了学校“十一·五”发展规划,全面实施教育教学改革,逐步建立起了适合校情,科学有效的办学模式,全面提高了教育质量。“十一·五”末,我校在校生达1500人,社会化培训鉴定人数达8000人。学校逐步建立了与职业技能鉴定所、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示范基地、机动车驾驶培训站、退役士兵培训基地相结合的多元办学模式,形成了自己的办学特色。
2009年我校成功创建省部级重点技工学校,被文山县委和文山州委评审为县级文明单位、州级文明单位。在学校自主建设新校区阶段,自筹资金700多万元,征用土地43亩。取得国债资金300万元,建起3600平米的实验实训楼。
“十一·五”时期,学校切实推进一体化教学改革,初见成效,使教师教学观念得到更新,教学能力、科研能力和组织管理能力有明显上升。学校确定了教师队伍的建设目标:努力建成一支“事业忠诚,师德高尚,技能过硬”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学校按照ISO9001:2008质量体系管理标准,运用现代化信息手段,提高了学校的科学管理水平。
(二)存在问题和面临的机遇
在取得巨大成绩的同时,我们也要直面存在的问题:教学实训设备陈旧,不能适应社会发展及专业发展的需要;教师专业知识和技能结构层次急需提升;教育教学改革虽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教职工主动参与的意识还不够,导致推进改革的步履缓慢等。
按照国家教育和人才发展改革规划纲要的精神,今后五年将是我们技工院校难得的发展机遇。我们要清楚认识到我们所承担的历史责任和使命,深刻领会国家大力推进技工院校改革发展的指导思想和目标任务。“十二·五”期间,我州将继续深入实施“工业强州”战略,这对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提出了要求,形成了需求性动力。我们要紧密结合我州的经济产业结构构建,遵循市场需求,充分发挥职业教育在推动经济转型升级、促进就业、改善民生、缓解劳动力供求结构矛盾方面的作用。
二、“十二 · 五”规划的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以培养文山州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数以万计的高素质劳动者和高技能人才为目标;以服务全州经济建设和促进就业为宗旨;根据州委州政府提出“工业强州”的战略决策,开拓创新、抓住机遇、深化改革、扩大规模、提升质量。逐步形成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结构合理、形式多样、灵活开放,自主发展的现代化职业教育体系。建立起“依法办学,自主管理,民主监督,社会参与”的现代学校制度。努力实现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的培养目标。
三、“十二·五”规划的基本目标
(一)总体目标
在“十二·五”初期把学校创建成为国家级重点技工学校,在校日制生数3000人。坚定不移地实施“一体化”教学改革,坚定不移地建设一支“师德高尚,事业忠诚,技能过硬”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坚定不移地扩大办学规模。加快新校区建设,正式运用ISO9001:2008质量管理体系进行学校管理,用信息化推动改革现代化和管理的规范化,努力把我们的学校建设成为全州最大最强的技能人才培养基地,争取成为国家级示范性职业学校,迈向建设国家高级技工学校的目标。
(二)具体目标任务
1、提升教师职业道德水平,促进精神文明建设。
学校将继续坚持以人为本的思想,加强教师政治思想和师德师风教育,把对教师职业道德的要求和岗位职责状况挂钩,加强对教师职业道德的监督与评估。同时注重学生素质教育,促进学校精神文明建设,在巩固市、州文明单位成果的基础上,争创省级文明单位。
2、坚定学生培养目标,不断提高培养水平。
学校始终坚持德育优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的学生培养目标。不断加强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职业技能的培养,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围绕社会经济发展对技能人才的需求,不断从教学质量、师资水平、设施设备投入等方面提高培养水平。
3、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坚定不移地推进教学改革。
教师队伍建设是决定学校教学质量和整体办学水平、事关学校生存和发展的一项基础性和源头性的工程。“十二·五”期间,坚持质量兴校的思想,加强先进教育理论的学习,加强先进教学模式、教学方式的成果的推广和实践,坚持教育科研为教育教学服务、促进“双师型”教师专业培养和发展,重视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的选配和培养,加强骨干专业建设,全面实施一体化教学改革方案,在“十二·五”初中期,使学校专业教师中的“双师型”教师比例达30%以上,理论实作一体化教师占专业课教师比例不低于50%,并逐年上升。
4、强化骨干专业建设,优化学校专业布局。
根据我州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继续强化电工、汽修等骨干专业建设,同时积极探索开设与现代工业、现代服务业相关的专业;重点发展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急需的专业;加快改造提升传统专业,调整市场需求过剩的专业;加强涉农专业建设。结合市场需求及学校实际,“十二·五”期间,培养增加机械加工专业和建筑专业作为学校骨干专业。逐步形成与区域经济和产业转型升级匹配程度高,结构合理、特色鲜明的专业发展新格局。
5、顺利完成学校整体搬迁工作,逐步完善新校区设施设备建设。
按照州委州政府安排,制定学校整体搬迁工作方案,确保学校整体搬迁有条不紊地顺利完成,使学校教学秩序、工作秩序和生活秩序实现平稳过渡。坚持“政府导向、多元筹资、集中财力、择优扶持”原则,以国家级重点技工学校设置要求为标准,逐步完善新校区设施设备建设。
6、推进校企联合办学,提升办学水平。
校企合作是深化教学改革的重要途径,也是技工学校发展的方向,我们要加强与企业的联系和合作,根据企业对技能人才的实际要求,制定教学培训计划,共享师资和设备资源,力求建设一批设备对接企业生产、技术对接职业岗位、具备教学、培训、鉴定和生产等多种功能的校外实训基地。积极与企业共同开展“订单式”专业培养,继续探索联合办学模式,使校企联合取得实质性进展,进而提升学校办学层次。
7、创新招生就业思路,建立完善招生就业信息网络体系。
从学校发展的高度来定位招生工作,主动积极地探索新的招生路子。加强扩大宣传,以市场为导向,继续采取校校、校企、校社联合的多元化办学模式,形成全员招生、全方位招生的良好局面,最大限度地扩大招生规模,在“十二·五”初期,争取在校生规模达2000人以上,并实现每年招生人数递增10%。
以学生就业为主,多渠道、多途径收集毕业生需求信息,努力确保毕业生就业渠道的畅通,力争每年毕业生就业推荐安置率保持在96%以上。同时开展好毕业生的就业教育与就业指导工作,提高就业竞争力。形成“出口畅、进口旺”的良性循环。
8、继续抓好职业培训鉴定工作,力争创建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
坚持学校教育与职业培训并举,实现教育、培训、就业互通衔接,继续加强毕业生“双证”制度,确保95%以上毕业生取得相应专业和级别的职业资格证书。
大力发展社会化培训,农民工培训等各种形式的职业培训,积极扩大技能型人才、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成人继续教育和就业再就业培训规模,每年各类培训总数达1-1.5万人次。
9、推进现代信息技术的运用,完善校园信息化建设。
进一步完善校园信息化建设,重点在学校网站及局域网建设,继续开发办公自动化系统的使用,实现管理、教学、科研资料的共享和信息化管理,并积极探索学校学科教学与现代信息化技术的有效整合,逐步建成现代化、网络化、可视化和智能化的学校信息集成和管理体系。
10、提高办学层次,提升办学效益。
“十二·五”初期成功申报国家级重点技工学校,并在此基础上,后期争创国家高级技工学校,努力成为省级高技能人才培养基地,进而建成国家级示范性职业学校。通过扩大办学规模,创新办学模式等方式,不断提升学校经济和社会效益。“十二·五”期间,实现学校经济收益每年按10%递增。
11、推进学校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建设现代学校制度。
根据学校制定的各类岗位人员《岗位职责和任职要求》,进一步完善教职工全员聘用制度和中层干部竞聘上岗制度,制定和完善相应的配套措施,建立一个以能力和业绩为导向,人员能进能出,职务能上能下,待遇能高能低,竞争激励、鼓励人才创新的选人用人机制。同时,学校每年将总收入中的40%用于保障教职工福利。通过制度、机制创新,为学校发展提供组织保障、人才保障和制度保障。努力建设以依法办学、自主管理、民主监督、社会参与为目标的现代学校制度。
12、内联外引建立校办产业。
根据我州经济社会发展要求,结合学校专业特点,运用内联外引的方式创办、发展校办企业,发挥校办企业的桥梁作用,实现毕业生向员工过渡。建立校办工厂,逐步实现由消耗性实训向经营性、生产性实训转变,解决相关专业实训场地的难题,扩大学生实训的接触面,使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得到提高。通过校办工厂的生产经营,增加学校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四、实施“十二·五”规划的主要措施
(一)、抓住国家对职业教育高度重视的大好时机,争取各种项目资金支持。
努力争取国家实训基地建设资金和示范性职业学校建设资金,多渠道筹措项目资金支持,进一步加大学校人才培养及教学实训设备的资金投入,增加公共实训基地、实习基地的建设,逐步建成与学校发展目标任务相适应的资金投入机制和激励机制。
(二)、增强自主发展的能力,不断扩大办学规模,筹集资金,改善办学条件。
继续拓展学校的办学模式,引进先进的办学理念和模式,探索新的联合办学模式,优化办学资源,扩大办学规模。同时多方筹措资金,完善新校区教学及实训设备建设。“十二·五”期间,学校每年固定投入当年总收入的30%用于设施设备建设。
(三)、加强信息化建设
按照“完整、正确、统一、及时、安全”的建设要求,大力加强学校信息化建设,全面促进教学交流、教学资料管理、学生档案管理等工作的信息化。进一步发挥信息网络的作用,实现各项教学工作之间的信息共享和协调办理。为促进信息化设备建设和完善,学校在每年收入中设立信息化建设资金。
(四)、加强内部管理,引入现代化管理体系,提高办学质量。
完成申报ISO9001:2008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工作,深化学校教学、教研、管理组织方式的改革,运用现代化管理体系,搞好教师队伍、管理干部队伍及党员队伍的建设,促进教学资源的合理配置和有效利用,提高学校办学效率及办学质量。
(五)、建立稳定生源和就业基地。
积极组织招生宣传,完善招生方案,带动全校教职工积极参与招生工作。深入各县、乡镇进行宣传,建立较为稳固的生源输送基地和生源输送协作关系。认真搞好毕业生就业指导、就业讲座,加强就业准备教育,强化就业管理,实行多渠道衔接,多方式推荐,做好毕业生就业安置工作;联合相关科室加强实习、就业学生跟踪服务管理,提高用人单位满意度,进而建成稳固的就业基地。
文山州技工学校
二〇一一年七月